王东岳如何在文明社会正确养生

《人体哲理:生物畸变与进化衰变的极致》

节选

作者:王东岳

文明化的发展势不可当,医疗复杂化与技术苛性化的发展也将势不可当,所以,不待说,“医源性疾病”纵深化和扩大化的前景势在必行。具体到每一类病变上会怎么样,以及还会制造出什么千奇百怪的麻烦,现在都只能有所预感,却无法想象其细节。但通常,某种趋势最终所带出的后果,总比人们预先的想象要宏伟壮观得多。

未来的纵深发展,还会导出另外两类前所未见的大问题。

一是“社会反作用”问题(道德或道统维系力问题);

二是“自然反作用”问题(人为变革人种问题);

而且二者互相影响,恶性循环。前者仅以“孕期性别鉴定”以及“亲子鉴定”为例。性别失衡、性犯罪增加、性行为失常以及传统家庭结构进一步动摇,这是眼下己见端倪的例证。若引入随后下项问题,则必致社会形势大激荡。后者仅以“基因疗法”、“克隆技术”和、“生物芯片”为例。

a.“基因疗法”涉及基因组合紊乱的远期效应问题;

b.“克隆技术”必从器官克隆、宠物克隆发展到人体隆,而越复杂的克隆对象越容易出现克隆失准或克隆突变问题;

C.“生物芯片”涉及人造智能和人造体能的重大后果,它将使所有“自然人”直接变成“后天智障人”和“无伤残疾人”。

总之,按照目前的思路和做法,一切“改善性”的初衷最终都不免演变为“恶性化”的后果。(就像科技发展史在其他各个领域所证明的那样。实际上,有史以来,人类行为的总体后果从未与其事先之企图或期望相吻合,可这丝毫也不妨碍人们照样有所企图,有所期待,还有更夸张的行为,以及更荒诞的后果。)

01

最后的箴言:保健、就医与用药原则

本文以论述“人体哲理”为宗旨,就主题而言,至此已告尾声。下面落于实用层面之所谈,因删减太多,省略太过,故而不成系统,仅供读者在大节上参考。

保健问题专论:“健康”的概念。

由于进化病的先天性或先决性,也由于文明病的覆盖“与恶化态,人们今天所谓的“健康”其实至多就是“亚健康”而己。确认这一点有两项好处:

1.不要关心健康评价,而要关心生活方式;

2.不要动辄求医问药,而要提防医源损伤。

“保健”的概念。改“疾病一治疗”模式为“生活方式一自保健康”模式。反“进化病、文明病、医源病”而动的三原则:

1.抛弃人类优越论,承认自身脆弱;

2.有限反文明而动,适度溯原始活法;

3.医院,切忌滥用药物。

当然,由于进化与文明己成定局,身陷其中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拔着头发离地似的超然物外,因此,你必须仔细琢磨我所强调的“有限”、“适度”、“尽量”、“切忌”之分寸,其两难之困顿自不可免。

现在的“保健”全拿金钱来衡量,似乎花钱就能买来健康,其实恰恰相反。因为,消费主义正是文明浊流的潮头,你花钱越多,一定受害越大。以“衣食住行”为例:“衣”求素丝粗棉;“食,求原生果蔬;“住”求陋室阳光;“行”求短腿赤脚。

莫提“返璞归真气但求“顺乎自然”

过度追求“返璞归真”,如山林别墅之类,反成奢侈,它要求更深地陷入文明竞争体制,更贪婪地攫取金钱和经济资源,否则无法支撑这种比现代普通生活方式更超前也更浮华的造作,故虚有其表而己。除非你能茅舍青灯、赤身裸体、采猎于野、耕耘自足、隔离文明、屏蔽信息、弃智绝学、拒斥新异、举家山林、自得其乐,但这等境界似乎连黄帝时代的的隐士广成子和先秦时代的达人老庄之辈亦未曾企及。所谓“顺乎自然”,指既不与现实抗争,也不与现实苟同,内心边缘化,行为自主化,尽量采取与自然原生态相合或相近的简朴方式生活,此事说来容易做来难。譬如,唯有遵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律(晚上七八点睡眠早上四五点起床)方可与人体生物钟取得深度协调,试问,仅此一项,时下几人能恪守无误?)显然,这里最重要的首先是改变观念:摈弃“进化论”与“进步论”的浅层曲解,体察“今不如昔”论的深长意味。(此即人类文明中长存而渐衰的“保守”与“复古”的文化价值之所在。)

饮食问题专论

在对人体的后天影响因素中,“饮食”无疑占据了最大的比重。反动于人类饮食进化序列。即奉行“以古为优”或“原始优化层级”的原则。

植食优于肉食、果蔬优于粮食、生食优于熟食、粗加工优于精加工、原生态优于人造物如蜂蜜优于纯糖、野生品优于培植品等。

“素食主义”并非最佳饮食结构。

谷物类食品的缺点:高能量、多谷胶、低纤维。长期大量食用玉米还引起糙皮病(皮肤粗糙褪色、口舌疼痛、消化道不适或腹泻乃至心理失调或烦躁等)。

先谈“血液循环系统”(大、小、微循环)的生理作用和机制,由此引出文明化饮食的三大根本弊端:

(1)由高脂肪、高蛋白、高谷胶引起的“高粘血症”;(2)由高脂肪酸、高氮基酸、高丙酮乳酸引起的“酸血症”;(3)由低纤维素即精食和肠道壅滞即便秘引起的“血中毒症”;(血液循环系统是保证代谢物输送和保持内环境恒定的基本环节,高粘血症导致肺循环和微循环不畅,酸血症导致机体细胞内环境紊乱,血中毒症导致肝肾解毒、排泄负担增重,凡此都造成全身性不良反应,影响广泛而深刻。)

不同饮食的胃肠排空时间差异。

以40岁男性为例,胃排空:果蔬类1~3小时左右;谷物类4~6小时;肉蛋类12~24小时。肠排空:果蔬类24小时以内;谷物类48小时左右;肉蛋类72小时以上。胃肠排空时间越长对人体越不利。国人早知“精食”之害,故有《韩非子?扬榷》斯言:“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疾形。……故去甚去泰(太),身乃无害”。至于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乃如鲁迅所言,是缺什么喊什么的产物,与“甚”、“泰”无关。

补充:关于“想吃什么就是缺什么”即“食欲天然合理”说的问题:

(一)总体不成立。主要受幼年饮食口味熏陶,尤其是父母煮饭烹调习惯之影响,故大多不能反映生理需要。

(二)否定态成立。如妊娠早期厌食与呕吐,是由于食物毒素此刻最容易伤害胚胎,故属保护机制,应顺势禁食或少食,无碍胚胎发育。再如,儿童厌恶蔬菜有一定合理性,因为所有植物在进化中都产生毒素以自卫,人体虽相应出现解毒机制,然幼儿期尚未健全,故莫逼儿童过多吃菜,更莫吃新品种蔬菜。(当然现在儿童不肯吃菜,还与精细食品干扰正常口感以及缺乏必要的饥饿经历有关。)

(三)多食皆有害。记住,所有食品皆有害:a.本身天然含毒;b.生产制备过程加毒;c.代谢中间产物有毒,如游离基等。故,不要对任何一种食品过于着迷,亦勿过量。实验证明饥鼠长寿而少病。

“金字塔阶梯型的果蔬主义”原则。

果蔬谷,量递减;肉蛋奶,各少许;多生食,忌油烹;低调料,半饥饱。此乃食物搭配的合理序列。此外,少食多餐,偶或辟谷,一如原始先民饭无定时、饥无定量那样。

附谈:四种味觉与饮食结构的关系。酸甜苦咸,甜咸位于舌尖,酸感位于两侧,苦感位于舌根。对甜的敏锐和喜好表达了对果蔬中低度能量的需求;儿童之天性尤然,故儿童食品全是甜食;成人不改,故世上只有“甜食店”没有“酸食店”。咸食酸食之好源于灵长目植食不足而不得不杂食化的需要,如日本称猴能吃草、芽、叶、果、根茎、树皮等种植食,外加蚂蚁、蜘蛛、甲虫、鸟蛋等。

烹饪选料底层化原则。

即原始反文明原则:粮要原粮,磨要石磨;菜要无化肥农药除草剂者;果以野果为优;肉蛋源以放养为上品;尽量不用工业化成品或半成品;越高档的餐馆越不进(首选自家餐,次选家常饭中小餐馆);越新奇的食品越不吃(不尝新花样);越复杂的烹饪方法越不用(如红楼梦茄子之类);越晚近的替代品越弃离(饮料不如白水,发酵粉不如面酵子,精配盐不如粗原盐等)。原始为优,朴素为优,简单为优,自然为优。做到如上,难乎其难!这正是文明病不可杜绝之内因,但求“原则靠拢”而已。

寿命问题专论

“寿命”是什么?分别讨论“生物学寿命”、“储备寿命”以及“现实寿命”的关系。所谓“生物学寿命”,是指站在DNA和生物史的立场上看,任何物种的个体寿命仅限于繁殖后代的必要期限,也就是说,亲代超过繁殖旺盛期或子代成熟期就必须死亡,否则即相当于无效消耗生存资源,亦即相当于竞夺后代的生存资源,势将引发该物种的灭绝淘汰。在文明化以前,全球人类的平均寿命一般都被限定于39岁左右(黑猩猩37岁),故有“人活七十古来稀”之说。长于此者属生理储备之一种(一切生物及其器官均有“功能储备”),可称之为“寿命储备”,倘若对此进行群体性的过度调动,则不免危及种群延续。今日人类的“现实寿命”(亦可谓之“科技寿命”)普遍延长,实属一大凶兆,它的扩张幅度直接标定着人类失离于自然的险恶程度(常见有人为此而庆幸,实在愚不可及)。最后谈人类现实寿命延长的因素与后果,“因素”涉及人造生存资源不乏、育后时段和难度递增、弱化呵护的社会学必要等;“后果”涉及子代负担加重、社会危机加深、个体寿延抵销群体寿限等。

也就是说,“寿命”以种群延续为指归,超越这个需要的寿命都是对死亡的嘲弄。而“死亡”是一番清理,更是一种维护,其所维护的正是生命本身。故,嘲弄死亡就是嘲弄生命,而嘲弄生命必致生存颠覆。可以说,高寿缺乏生理依据(目前流行的各种“老年性疾病”原本属于正常的生理性退化),长寿缺乏生物道德(人为拔高的超额寿期无异于剥夺了子孙后代的长远生机)。死亡既造成恐惧也带来快感(恐惧为“趋利避害”的生理机制而设;快感为“苦乐均衡”的无聊解脱而设);请回顾一下老子的“顺乎自然”、庄子的“鼓盆而歌”和伊壁鸠鲁的死亡笑谈:“死亡与我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当我存在时,死亡不存在;当死亡存在时,我不存在。”

“天然寿命”的决定因素。此处所谓的“天然寿命”是指“生物学寿命”与“储备寿命”的自然压制或调动状态。其决定因素涉及如下两方面:从大处说,首先是“物种的存续特质”(性成熟期、繁殖方式、繁育周期、子嗣保存率等。乌龟长寿与其慢动作和子代低存活率相匹配;若自古规定全人类50岁后生育则可延寿);从小处说,则与“个体的生存特质”有关(包括先天特质和后天运气,如家族遗传史、家庭出身、生活方式、个人履历、外伤、战争,甚至配偶的贤愚柔悍等等);‘常听人说“人类的天然寿命应在~岁之间或之上”,纯属一派胡言。

人类个体的天然寿命不因科技发展而延长,唯因科技发展而调动一一所调动的无非是本不该随便调动的天然储备寿命而己。根据可比较的资料发现,进入科学时代的数百年里,人的最高寿限一直徘徊在岁或稍多,迄未改变。现代研究发现,10-12岁之间死亡率最低,约为千分之0.2;30岁时为千分之1.35;大约平均每八年增加一倍;70岁以上超过百人,即平均死亡率在10%以上;岁老人再活一年的几率只有1/3;死亡率曲线随年龄而陡升;比较于20世纪初,曲线形态变化不大,仅表现出从幼年到中老年的死亡率曲线下移,但至高龄,曲线走势倾向重合。

(资料援引自〔美〕尼斯与威廉斯合著的《我们为什么会生病一达尔文医学的新科学》。下同。

康富特发现,野生动物一般不死于衰老,故,衰老的基因不被选择淘汰。衰老基因可能都是“多向基因”,即在青年期具有别样正常生长作用,故无“负选择”效应。反过来,又有某些看似病态的因素利于延寿,如导致痛风的尿酸盐是有害活性氧的清除剂,这表明尿酸随年龄而增高是一种代谢保护机制(这里再度提示,所谓“老、年性疾病”,要么属于生命周期的自然退化机制,要么还是储备寿命的调动维护机制)。

此外,衰老过程不可抗拒的原因很多。如:辐射损伤DNA,正常免疫化学反应损伤组织细胞,饮食代谢副产物堆积等等。譬如自由基与年龄呈正相关、阻挡自由基强氧化损害的氧化物歧化酶(SOD)与年龄呈负相关等等。

“科技寿命”的调动与构成:首先是由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科技发展造成的生存资源相对充裕。其次才是:夭亡率降低;体力劳动强度降低、养尊处优的生活方式;老年期社会保障和医疗维护;濒死施救或限寿器官施救等。

如前所述,此乃个人的福音,却并非人类的福音。我并不反对人们努力延长寿命,但至少应该明白它的自然学深层含义。再者,对于现在到处兜售的滋补品和延年益寿药品,还是提高警惕为宜,例如听来格外诱人的“拟幼延寿法”(即幼儿期激素回补法,所谓“脑白金”之类,如此花哨的商业名称就像特别花哨的毒菇毒虫一样危险。属松果腺之MT,CT扫描10~19岁钙化5.4%,20~29岁钙化37.4%,60岁以上钙化67.7%;老年期服用可能致相关靶器受损,以及高血压、高血糖等过度调动危害)。我的忠告:不要轻信任何补品,更不相信任何补药,听凭自然,拒绝人为,则所获乃天地之大补。

个体寿命延长并不表示健康指数攀升,相反,它倒是文明态种系戕害的重要指标之一;当然,它也是“自戕性快感”和。自戕障眼法,的主要源泉之一。

所谓“自戕性快感”是指,对于眼下己经习惯的新近有害生活方式持以好评,对于沿此畏途继续运行的未来劣化生活方式抱以期待,非但欣然沉溺于自戕之境而不自知,反而想当然的或学理推究式的认为,此前偏于原始低级、偏于悠闲宁静的生存情状一定是令人难以忍受的。殊不知心理上的苦乐悲喜感受本来是一个均衡的等值,倒是现实中的焦躁烦恼要素从来是一个动态的增量。这个“殊不知”的历史局限和心境屏蔽——或者那个纯属个人经验场域之外的“认为”——就构成了“自戕障眼法”的认识论黑洞。

锻炼问题专论

锻炼的必要性和度的把握。原始人类或古人一般体力支出过度,所谓“锻炼”(当时大约还没有这般自虐的词项)仅指膂力与技艺练习,故,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与古希腊的初衷有差别也有延续:大众化与精英化之差别、业余性与职业性之差别、质朴态与商业态之差别、平常心与功利心之差别、示美与伤身之差别、玩乐与苦练之差别等等;所延续者,仅剩竞技和争强的形式还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现代之专业式“锻炼”,确如铁匠铺里的“锻打火炼”,不把一个病怏怏的面条人折腾成火辣辣的畸形兽似乎断然不肯罢休。不过,现代人整日价“坐以待毙”,也只好咬牙坚持玩玩这一类“西西弗斯滚石”游戏了,但,务必提请不靠体育吃饭的非专业界人士注意,“适度”和“悠然”才是强身健体的要诀。须知过度运动有害,运动员不健康,运动器官使用有生理定数,养尊处优之利首先在于不过劳。

心肺锻炼。即增加每搏出量、每分搏出量和肺活量等。对中老年人还有促进冠状动脉建立侧支循环的作用。晨练慢跑或快步行走最佳,按中年、老年、暮年分级,以心率不超过,,次/分为宜。

舒展筋骨。人类维持直立体姿依靠骨架系统和肌肉张力,肌张力是弱项,随年龄递减,故有老年腰腿痛之顽症,常被误诊为椎间盘膨出或脱出,其实绝大多数是由于肌肉萎缩和肌键僵化所致,骤然牵动,易致拉伤,随之肌肉痉挛,造成继发损伤。建议多做伸展运动,如体操、太极拳、瑜伽等。

游泳、登山、跑步、走路、跳跃。38亿年的水生生物史,直到人类胚胎期仍在水中(羊水),故,游泳可列为首选(不过现代城市泳他,人挤如过江之鲫,消毒如药液浸尸,令人望而生畏,嗅而闭气,且江河湖海之戏水,又难免腐臭污染之驱离,是以反倒未若如下各项);4亿年的陆生生物史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人体运动方式(也就是人类原始生理缔造期的走兽态天然活动方式),所以,继游泳之后(或除游泳之外),登山、跑步、走路、跳跃,自属最佳之原生态运动方式,建议平日以步当车,而且务求户外运动,同时建议登山多用手杖,以免伤膝。骑自行车略逊一筹,压迫前列腺,易伤膝关节。室内器械运动慎用,可列为最劣选择。

忠告:适当锻炼,户外运动,原始方法,量力而行。更重要的是:保持心理健康,减缓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带来的紧张、压抑和焦虑。

02

“健康”与“保健”前瞻

由于文明进程导致“健康—亚健康一失健康”之趋势,“保健”要求必定愈来愈强烈。此乃不良指标,却又不得不为之。健康损失越大,保健强度越商,“药物保健”和“医疗保健”正呈上升势头,这又是一项不良指标,目前尚可加以抵制。城市化以及旅游商业化等,导致自然态户外运动逐步消失或变形,成人运动龟缩于健身房,甚至儿童游戏亦多在室内或网上,这当然更是一项不良指标,目前已经较难解决。

饮食质量急速变糟,饮食保健问题迫在眉睫,但完全回归果蔬主义状态早已不可能,即便部分回归还要面临种植污染、违季催熟、农药残留甚至转基因作物等诸多威胁,这更是一项危险指标,必将引发全面危机。

因此,可以预想,人类未来不得不迈入“苛性保健”的境界,它的表现形态必须结合“文明病前瞻”和“医源病前瞻”来加以考量,如“基因工程人”、“器官克隆人”或“生物芯片人”的修复性保健。到那时,今日看来十分恶劣的“医药保健”大概已被看做最温和也最低效的儿戏了吧。

就医问题专论

以“医院”为第一原则。由于知识爆炸和专业分化,再加上文明发展与疾病增添,从趋势上讲,人们只会医院,这是人类命运倾向倒霉的必然,但也因此,我们就不能不竭力抵制这个霉运,尽量减少它的危害,这就是“医院”的基础理由。(当然,我后面会专门讨论就医原则。)

建立“四不原则”

1.无病不检查。

按照目前人类医院的检查手段,中年以上很少有人能完全健康,故定期体检只会引出“恐吓诅咒”的不良暗示效应。故,除非有明显不适,否则一般不去查体。当然,有必要强调两个前提:1.遵行前述保健原则;2.无明显不适或不良体征(后面谈)。另外,40岁以上者应常备自检包家验血压与尿糖。

2.微病不用药。

一般轻微不适不要乱用药,人体自会调节。甚至严重不适或明确病态,只要是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应取不用原则。如多发性感冒、3次/日以内的无脓血腹泻、无剧咳无脓痰的急性支气管炎、非急腹症性质的轻微腹痛、一般性的关节软组织损伤和疼痛,等等。

3、小病不就医。

一般常见病,尽量自行调养和休息,或少量用药,医院,以免被医家摆弄,终至于闹成身不由己大折腾的局面。如上述各病,谈如何自治(从略)。

4、大病不大治。

就算得了大病,医院诊治,也应尽量取保守疗法,甚至姑息疗法,如甲乙型肝炎、无剧痛胆囊炎或胆石症、脂肪肝、高脂血症、一般冠心病、多数中晚期癌症等。除非万不得己,拒绝大检查大治疗。只有如急性阑尾炎等个别病况,可酌情采用一劳永逸的疗法。

否则,要么为下一轮患病做好了铺垫,要么不免弄成人财两空的局面。

小病自医的基本原则:常见病、多发病,均属小病(各病分述从略)。包括常见慢性病,所谓“慢性病”的本意就是治不了也死不了的病,因此,对待它当然以调养为主。如:慢性咽炎、胃炎、肠炎、胆囊炎、肝炎、胰腺炎、盆腔炎、附件炎、关节炎等,以及其他种种非炎性、结缔性、退化性、老年性疾病。(说明慢性炎症的组织学特征,从略。)

(一)原则上以调养为主。辅助治疗仅限于:a.临时消除痛苦;b.遏制急性发作;c.短阵缓药调理。(包括各种和缓的中药西药,间隔用药以利排出。要相信所有疾病均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而减轻或痊愈。)

(二)原则上以自治为主。注意事项:a.先要搞清病情;b.获得专业咨询意见;c.自学有关方面的知识。(中国传统文人无不深谙医道,现代知识人更应如此。要知道掌握具有针对性的医学知识并不特别困难。)

(三)在上述基础上,







































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xingyixianyan.com/nwyjb/2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