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兴胜优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

心肌梗死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的分支堵塞,使一部分心肌失去血液供应而坏死的病症,若治疗不及时可以造成严重的后果。为此,《门诊》杂志特别邀请医院赵兴胜教授分享其有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经验,以飨广大医师。

医师专访

INTERVIEW

《门诊》

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存在发生缺血和出血事件的风险。在您看来,对AMI患者进行PCI治疗时,应遵循怎样的治疗原则?

赵兴胜教授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给予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AMI患者的有效手段,对于PCI术后的AMI患者,其风险主要来自血栓和出血。由于AMI患者血栓负荷高,PCI术后需恢复有效心肌灌注,以防治发生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这就要求给予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而随着新型强效抗血小板药物的广泛应用于临床,AMI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与此同时出血风险较之前却有增加的趋势,故合理的抗血小板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在制定抗血栓治疗方案时,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需平衡出血相关风险与抗栓治疗的获益。

根据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接受PC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应遵循的原则,1.如无禁忌证,PCI后阿司匹林75~mg/d长期维持。2.接受药物涂层支架(DES)置入的患者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2个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氯吡格雷持续12个月。3.无出血高危险的急性心肌梗死接受PCI患者氯吡格雷mg负荷量后,mg/d,维持6d,之后75mg/d维持。但年发布的相关指南共识特别指出替格瑞洛优于氯吡格雷,推荐首选替格瑞洛。

根据《年ESC/EACTS关于心肌血运重建术的临床指南》中提出,对于出血风险高的患者,DES植入后,可考虑持续服用较短期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6个月。年发布的《ESC关于NSTE-ACS临床管理指南》中对于抗血小板时间有了更明确的推荐:如果没有重度的出血风险之类的禁忌证,建议在阿司匹林的基础上添加P2Y12抑制剂,维持治疗12个月(Ⅰ,A);而对于疑似有高出血风险且行DES植入的患者,建议在植入手术后行3~6月短期的P2Y12抑制剂治疗方案(Ⅱb,A)。

总之,对于AMI患者,大量临床试验业已证实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对于CRUSADE评分较高的出血高危人群,强效的双联抗血小板策略会增加出血风险;而目前越来越多的试验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xingyixianyan.com/nwyjb/4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