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营养探讨免疫型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重

年6月至年6月,我院尝试在部分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使用免疫型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取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现进行归纳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以我院收治于年6月至年6月的7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本组课题的观察对象,所选患者均与《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断治疗指南》中的诊断依据吻合,无伴发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异常及昏迷等问题。其中男37例,女33例,年龄在31~68岁,平均年龄(39.7±4.3)岁;利用计算机进行随机数表分配,Ⅰ组与Ⅱ组各35例,组间基线资料通过统计软件处理,P0.05,有实验观察性。

1.2方法

Ⅰ组接受肠外营养支持处理,在持续氧疗、积极纠正电解质紊乱、解除低蛋白血症以及使用质子泵制剂控制胃酸分泌等基础上,结合患者的病情状况,经周围静脉向患者提供脂肪乳剂+维生素+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注射。Ⅱ组接受免疫型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Ⅰ组基础上于胃镜监视下置营养管,置管第1天,向患者提供氯化钠溶液(用量:mL)注射,判断有无不良反应发生;置管第2天,再向患者提供肠内营养液(用量:mL)缓慢注射,给药前先加热至40℃左右,并将能量加到70kJ/kg/d,直至患者各项体征基本趋于平稳且可正常饮食后,将营养管拔除,停止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1.3评估项目

以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系统为参照,评估两组不同治疗时间段的健康状况。同时测定两组的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水平,包括CD3+、CD4+与CD4+/CD8+等3项。

1.4数据分析方法

使用SPSS20.0软件对课题的研究数据做统计处理,使用卡方与t对计数、计量资料进行检验,输出结果采取率(%)与(`x±s)的形式描述,P0.05,说明研究数据差异性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不同治疗时间的APACHE-Ⅱ评估分析

两组治疗前接受APACHE-Ⅱ评估,患者的评估结果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Ⅱ组的APACHE-Ⅱ评估结果较Ⅰ组显著下降,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不同治疗时间的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检测

分析两组的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在治疗前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对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病因较复杂,多与暴饮暴食及某些基础疾病(如胆道蛔虫、十二指肠乳头缩窄等)有关。在基础疾病作用下,人体胆汁反流,胰腺压力过度增加;此时若暴饮暴食,极可能对胰腺形成刺激,增加胰液的分泌,进而导致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因此,临床针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一致认为限制饮食(禁食)很关键。但为了补充患者机体丢失的营养,避免出现营养不良的现象,给予患者及时规范的营养支持治疗也至关重要。

既往临床针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多推荐采取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该方法虽可有效为患者补充大量的营养物质,但副反应较多,可能对患者多项脏器功能造成不良影响。而免疫型肠内营养支持是近年临床较推荐的另一种营养支持疗法,其能够借助营养管将营养液直接送至人体肠腔内,整个过程无需经过胰腺,能够有效防止加重胰腺的负担,减少胰液的分泌,对于患者的病情恢复相对更有利。此外,相关研究指出,免疫型肠内营养支持还可为胃肠系统提供一层屏障保护的功能,能够加速清除肠内炎性介质及毒素,使患者的全身炎症反应减轻。

本组课题研究中,我们通过对7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营养支持资料进行分析与比较,发现Ⅱ组经免疫型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后,患者的APACHE-Ⅱ评估结果相对Ⅰ组获得了更显著的下降;并且从CD3+、CD4+等各项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的检测情况来看,Ⅱ组上述各项细胞免疫指标改善较Ⅰ组均更明显,提示免疫型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在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免疫功能方面也具有一定效果,与上述文献观点有相似性。究其原因,可能与炎性介质清除后,患者巨噬细胞未被激活,其免疫功能紊乱现象随之减轻有关。

综上所述,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免疫型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增强其免疫功能,值得推荐。

原作者:梁向荣

原作者单位:医院

(封面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xingyixianyan.com/nwyys/54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