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雨一场寒。随着秋天的到来,天气日渐转凉,各类传染病又进入了新一轮的活跃期。孩子们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各种病毒的侵害,幼儿和家长都要高度重视。
如何让孩子远离秋季常见传染病?今天为大家准备了秋季保健小贴士,各位爸爸妈妈快快学起来吧!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婴幼儿和儿童对本病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发热是手足口病常见的首发症状,通常会持续2~3天,体温一般低于38.5℃。
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手足口病主要特征:在舌头、牙龈和/或两颊内侧等口腔部位出现水疱,痛感明显,这些水疱初期为细小红点,后形成溃疡;多数患者手掌、脚底会出现皮疹,皮疹通常不痒,有些皮疹带有水泡,其他部位如臀部、膝盖、肘部、躯干等也可能出现皮疹。
手足口病为自限性疾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7-10天病程后痊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是孪生兄弟,说到手足口病,就不可避免地说到疱疹性咽峡炎,因为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几乎是相同种类病毒感染引起的,症状相似度很高,很像孪生兄弟。很多时候家长以为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到医院检查后,却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
人群密切接触传播: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等引起感染。
空气(飞沫)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其中人群密切接触是该病重要的传播方式。在发病的第一周传染性最强。手足口病不会在人和动物或宠物间传播。
1.勤洗手,大人、小孩进食前、如厕后、处理呕吐物、排泄物都应先正确洗手。
2.少聚众,多通风。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常消毒儿童使用过的餐具、玩具,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3.注意给孩子补充营养,充足休息,防止孩子疲劳,可增强对手足口病毒的抵抗力。
4.接种疫苗,这是目前预防手足口病最有效的方法。
5.如果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医院就诊,不带病上学。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四型,目前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
01
流感传播途径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咳嗽、打喷嚏等空气飞沫方式传播。
02
流感发病症状
它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可达39℃-40℃),伴有畏寒、寒战、头痛、肌肉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接触患者1~7天发病。
03
如何区分普通感冒、流感
流感不等于普通感冒哦,感冒分为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而流感属于病毒性感冒。
04
主要的防范措施有哪些?
1.流感患者应及时就诊治疗,隔离至体温正常后48小时才能复课。
2.室内应经常开窗通风,注意个人卫生,咳嗽、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等,避免飞沫传播。经常按七部洗手法正确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
3.适当参加运动锻炼,合理膳食和休息,增强体质。
4.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流感”疫苗,每年流行季节前(9-12月)接种一次,免疫力可持续一年。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俗称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年龄为5-15岁,四季均有流行。
患者是传染源,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的吸入传播,接触患者2-3周发病。
主要表现为腮腺肿痛,肿痛具有特征性,一般以耳垂为中心,状如梨形或马蹄形,边缘不清,有触痛,张口、咀嚼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部分患儿可伴有发热、咽痛、全身不适等表现,部分患儿常伴有并发症。
1.房间开窗通风很重要。2.早期隔离患者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且病程至少达9天后才能返园。接触过腮腺炎患者需要密切观察3周。3.给予规范的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或麻腮风三联疫苗接种,免疫成功率可达70-90%。
■爱心小贴士
秋冬季节,病毒来势汹汹,一定要警惕这3种超活跃的传染病,如果发现孩子和家人疑似出现上面的这些症状,建议尽快去看医生,对症下药。
最后,温馨提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做好“勤洗手、常通风、少外出、戴口罩”,不仅是预防新冠肺炎的有效措施,也是减少其他呼吸道疾病的重要手段。
·end·
深圳市南山区绿海名都幼儿园
文字
刘砾惟
图片
来源于网络
编辑
廖小婵
审核
袁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