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9月后,气温开始下降,昼夜温差加大,各种细菌病毒活跃,除了秋季易感高发的流感、腮腺炎水痘等传染病的威胁,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也进入了高发期。近期7岁以下幼儿因发热、病毒感染门诊接诊量激增。
“昨天还没看到嘴里有什么,今天怎么就有疱疹了,这个只是上火了”家长们焦急地咨询保健医生,不相信孩子被感染,医院确诊,确实是疱疹性咽峡炎。
面对来势汹汹的疱疹性咽峡炎,有哪些知识我们必须得知道呢?一起来看看!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什么病?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颊炎;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传染性很强,传播快,遍及世界各地,呈散发或流行;
春夏秋季均为高发季节,一般主要侵犯1-7岁的孩子,尤其是六岁以下三岁以上的孩子特别多见。
患病后有何表现?
●多以突发高热开始,24~48小时可达高峰升至39~41°C;
●伴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
●咽部出现灰色小丘疹,24小时内发展为水疱和溃疡;
●经1~5天溃疡愈合,一般3天内退热,症状消失;
●要隔离,期限为自发病之日起皮疹结痂后7天。
疱疹性咽峡炎会发展为手足口病吗?”
这是两种疾病。虽然引起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病毒有很多是相同的,但发病机制不同,感染的部位也有所区别:
疱疹性咽峡炎的出疹部位为咽部、扁桃体、软腭等,一般不见于齿龈和颊粘膜;
手足口病的出疹部位为手、足、口,也可见于臀部,口腔出疹一般见于舌、颊粘膜和硬腭,较少波及咽部、扁桃体和软腭。疱疹性咽峡炎较多为局部感染,而手足口病为全身性感染。
更主要的是手足口病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而疱疹性咽峡炎一般不会。
在手足口病发病的早期,如果只有口腔的表现,可能会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在托幼机构和学校中,可以参照手足口病对疱疹性咽峡炎进行管理。
疱疹性咽峡炎应该如何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是-种传染性比较强烈但具有自限性的疾病,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幼儿患上这种疾病,需要在家隔离休息,以对症治疗为主,物理降温,保持口腔清洁。绝大多数患者可自愈。
如何预防疱疹性咽峡炎?
●加强隔离:疱疹性咽峡炎具有传染性,患病幼儿应尽量待在家中,隔离时间为被发现起至症状消失后1周,隔离期间尽量不与其他孩子或成年人接触,避免疾病传播。●注意手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建议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亲吻孩子、为孩子提供独立水杯和餐具。●多通风:定期打开门窗等,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患发继发感染。●疾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到人群聚集场所,除了生病的孩子不要串门外,家长也尽量少串门,因为家长也可能会成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媒介。
●加强消毒:肠道病毒不耐高温。消毒方式有水煮沸、热水浸泡、消毒剂消毒、紫外线灯消毒、漂白粉消毒等
家长可以配合幼儿园哪些工作?
1.学习有关传染病的相关预防知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积极配合班级教师做好传染病的管理,做好幼儿的个人卫生。
3.对孩子进行健康教育,按照季节变化及时给幼儿增减衣物。
4.传染病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口聚集的场所和空气污浊的场所游玩。
5.若医院确诊幼儿为疑似传染病时,要立即和班级教师联系。
6.按照医生要求对孩子进行隔离治疗,痊愈后须持复课证明入园。保护易感人群(其他孩子)。
7.在观察和治疗期间,希望家长多和班主任保持联系,便于教师了解孩子情况,共同给孩子身心关爱。
作者|黄艳
图文
网络图
编辑
赵艳梅
审核|杨玲
长沙市雨花区教育局幼儿园第七幼儿园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