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
我们是身披白衣的战士
6月9日星期六
休息日
这是一部生命实录
1突发
室颤风暴
上午9时40分心内科CCU一位冠脉介入术后48小时的心梗病人突然意识丧失,值班护士迅速确认为室颤,正在查房的卢俊颜和白煜佳医生带领多位轮转医生以及值班护士迅速奔向病人,一群年轻人展开了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战斗。
上午09点55分85岁的刘伊丽教授也迅速赶到现场,群策群力。现场实录一个电击迅速将室颤转复了,但随之而来的是第二次、第三次....,无休止的室颤反复发作,医护轮流、连续心脏按压,每分钟次,保持病人的循环;镇静、吸氧、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艾司洛尔、胺碘酮、利多卡因三联抗心律失常药持续静滴;碳酸氢钠不断纠酸,肾上腺素、硫酸镁反复应用。上午11点09分病人恢复窦性心律,战斗持续90分钟。
第一回合战斗结束
患者年龄46岁
性别男
病情胸痛10天
这是一位于年5月28日急诊收治的46岁男病人,胸痛已10天,临床表现为呼吸急促,呈端坐体位。
即行心电图、超声、胸片及化验检查,迅速确诊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竭,左室附壁血栓。
经积极处理心力衰竭后于6月7日行冠脉造影,同时将濒临闭塞的2支冠脉植入支架,手术顺利。
2拉锯战
急性多器官功能衰竭并感染
起室颤风暴终止后,医疗组进入急性多器官功能衰竭并感染的第二个抢救回合,更为揪心、更加持久。
病人高热、昏迷、无尿,肝功能急剧恶化,肺炎,同时还不断发作室颤。面对濒死的病人,面对焦急期待的家属,CCU团队义无反顾、迎难而上。
承持续呼吸机支持,头部冰帽、全身降温;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血液透析,护肝,抗心律失常,抗生素,抗凝,稀释痰液,肺部灌洗,肠内外营养支持以及口腔、皮肤和气道护理等措施有序进行。
转经管医疗小组长修建成教授和主管大夫曾庆春、白煜佳医生每天研究和调整方案,刘伊丽教授每天亲临指导,特护小组苏小兰、邓衡艳、苑昆艳和崔玥等日以继夜地执行各项护理任务。
这是一个必须周密、细致,随机应变,不允许有丝毫马虎的系统工程,需要日日夜夜坚守在病人身旁,精准完成各种操作,还要像前线战士一样密切监视“室颤敌情”的到来。
合第二回合救治效果显著,病人醒来了,各项指标都在恢复,但临床仍然不稳定。
室颤风暴的当天下午又有8次室颤发作,均经电击恢复;此后几乎每天都有室速或室颤发作,病人继续穿着除颤背心。
第二回合战斗结束
3大胆创新
患者转危为安
6月20日宾建平主任和刘伊丽教授组织科内电生理组医生会诊,研究如何攻克这个顽固的室颤堡垒。
现场实录彭健教授和黄兴福大夫提出一个有创意的建议:以减少心电QT离散度为思路安置心房临时起搏。结果疗效出奇的好,病人再无室速和室颤发作。
6月26日停止临时起搏,除去了除颤背心。
6月27日停用了呼吸机,拔出气管插管。病人没有发热,没有心律失常,各项指标都在恢复,病人得救了!第三回合战斗结束
聚焦室颤风暴室颤风暴指24小时内有3次以上的室颤发作,需要通过电击转复。急性心肌梗死是发生室颤风暴最常见的原因。
今年英国医学委员会心血管病杂志报道了一组例ST抬高的透壁心肌梗死病人,于12小时内成功完成经皮支架成形术后,48小时内有1.5%病人出现室颤,死亡率为93.3%。
结语
▲刘伊丽教授在新员工入职培训上分享本次室颤风暴。
这位病人的获救反映了心内科团队危重救治的综合实力,考验了CCU的应急能力,检验了一群年青人的战斗能力,证明了团队应对复杂病情变化及时正确处置的能力。这个生动的事迹再次证明,遇到困难时发挥群体的智慧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总之,在看似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在日日夜夜的重复工作中,蕴藏着感人的故事和发掘不尽的潜力。
望着病人坐在床上微笑招手、自主进食的样子,CCU医护们的内心充满了成功的喜悦。
——刘伊丽教授
来源:医院心血管内科刘伊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