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雷英,女,50岁。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人,因反复上腹胀满隐痛、大便稀溏2+月,加重10天于年1月11日初诊。经六经辨证为厥阴病而用经方治疗,疗效确切。
主诉:反复上腹胀满隐痛、大便稀溏2+月,加重10天。
2+月前患者曾因重症急性胰腺炎于我科住院治疗,诉出院后一直反复有上腹胀满隐痛,大便稀溏等不适,服用多酶片、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蒙脱石散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有缓解,但仍反复发作。近期复查胃肠镜、血常规、生化及胰腺酶等未见明显异常,腹部CT提示胰腺炎恢复期。10天前患者与家人争吵后再发上腹部隐痛胀满、进食后加重,伴胁肋部胀满,反酸,口干口苦,晨起为重;不思饮食,大便稀溏、每日3-4次,肛门灼热,口中黏腻不爽。舌暗红有齿痕,苔黄腻,舌下络脉青紫;脉双寸弱,双关见弦,其中右关偏滑,左关偏细。
患者处于AP恢复期,其症看似复杂,若从六经入手则明朗清晰。进食后腹胀腹隐痛加重、大便溏泻、纳差、舌有齿痕为太阴病见症;阳明病合湿热故见肛门灼热,口中黏腻不爽,苔黄腻,右关弦滑;而胁肋部胀满、反酸、口干口苦,脉双关见弦为少阳病;舌暗红、舌下络脉青紫为瘀象。本例见太阴阳明少阳合病并兼湿热、瘀血,诊断为厥阴病,以和解少阳清利阳明温补太阴而寒温同用,兼以利湿活血,治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
处方:柴胡10g,桂枝10g,干姜10g,黄芩15g,
煅牡蛎15g,天花粉15g,泽泻15g,萆薢15g,
炒稻芽15g,砂仁10g,槐角10g,当归10g,赤芍15g。
6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嘱患者注意冷暖,暂忌油腻煎炸食物,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为主。
二诊:年1月18日,舌淡红齿痕,苔黄腻微粗。舌下络脉青,脉右关细弦而滑,左脉细弱小于右。
患者诉服药后上腹隐痛明显减轻,偶尔胀满,间断头昏,已无明显口苦口干,大便间断成形,已无肛门灼热。
辨证以太阴病为主,脉见弦而仍兼少阳病;苔黄腻微粗,脉滑为阳明病见湿热,左脉细弱乃营血不足,且仍见瘀象。仍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为主方加减以养阴血除湿热,调肝脾和和枢机。
处方:柴胡10g,桂枝10g,干姜10g,黄芩10g,
天花粉15g,煅牡蛎15g,炙甘草10g,当归20g,
赤芍15g,川芎15g,泽泻15g,苍术15g,
茯苓20g,厚朴15g,藿香15g。
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嘱患者暂忌油腻煎炸食物,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为主。
三诊:年1月25日舌淡红,苔薄白略腻。脉双关细弦微滑。
患者诉服药后无明显上腹疼痛,偶尔右侧胁肋胀满,偶尔心烦,胃纳明显好转,头昏减轻,大便成形。右侧胁肋胀满、心烦、脉细弦而为少阳病;苔腻脉略滑为阳明病兼湿热,此乃厥阴出少阳,病情向愈,治疗以和解少阳为主,兼以燥湿,方以小柴胡汤合平胃散加减。
处方:柴胡10g,法半夏15g,黄芩10g,党参15g,
大枣10g,炙甘草5g,苍术15g,陈皮20g,厚朴15g。
7剂,水煎服,每二日一剂;嘱患者暂忌油腻煎炸食物,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为主。
按:本例患者病证属于中医内科“腹痛”“泄泻”等范畴,若按脏腑辨证多从脾胃入手,但方药复杂,难以切中病机。唐文富教授审查病机,基于伤寒六经辨证论治,诊断为太阴少阳阳明合病且夹湿夹瘀的厥阴病,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为主方,寒温并用,虚实兼顾,利湿活血。经过治疗后从半表半里阴证的厥阴病出阳,进展为半表半里阳证的少阳病,即由阴证变阳证而缓解。正如顾植山教授所言,“柴胡桂枝干姜汤可调理少阳枢机,将厥阴病引出少阳,阴病出阳则向愈;或将太阴病拉回少阳,机转回阳则病愈”,进而和解少阳并标本兼治则向愈。
唐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