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偶老人的心理调适

北京手足癣医院咨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604561.html
作者:罗鹏编辑:郑六一很多人在丧偶后,最怕见亡人的东西,人亡物在的那种悲凉,锥心刻骨。而钱老太却恰恰相反,她每日把自己关在她称老头儿生活过的这间屋子里不出来,她身边摆满老伴儿的东西——这可急坏了儿女们。

她不指望孩子们能理解她,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理解她的也只有一个人,而那个人已经去了。只要在这间屋子里,她就觉得他还在她身边,还能看到他进进出出的身影,还在与她无休无止地商量儿女们、孙子们的琐事。这里有他的气息,有他的声音,她只有在这里才能感觉他真实地存在着。

(图片来源:均来自网络)儿女们觉得无论如何不能让母亲再这样下去了,惟一的办法就是让她离开这个熟悉的环境,也许慢慢就淡忘了。女儿想出种种招数,终于把老太太接到自己家。那边儿子则闪电般带装修队进驻,三下五除二,把房子整个儿变了个样儿,想给母亲一个惊喜。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当母亲站在这间装修得既阔气又新潮的房间面前时,没有一丝喜悦,人却陡然蔫了。对于她来说,惟一支撑着她还能活下去的那个环境没有了,她什么也没说,又一次把自己关在房里,终于病倒在家。儿女们只好医院。让儿女们心惊肉跳的是,对于他们的做法,她一句埋怨都没有。假如她发脾气:你们为什么不经我同意就装修?!他们也许心里塌实点儿。可老太太就是不说话——哀莫大于心死。

从那以后,她开始不在家里待着了,而是天天到老头儿的墓去,风雨无阻。她一定要待在她认为离老头儿最近的地方,她有好多话要对他说,倾诉,成了支撑她生命惟一的方式。谁劝也没用。然而,风烛残年的老人根本经不住这么折腾,精神上的打击加上过度疲劳,她很快就因急性胰腺炎等医院。而重病的母亲却对风尘仆仆赶回来的儿子说:“你们不用来看我,替我去看看你父亲吧。”

人们常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很多老年人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生儿育女、风雨同舟几十年下来,感情自然很深厚。有的虽然几十年吵吵闹闹,别别扭扭,但恩爱之情还是十分深厚。一旦配偶亡故,子女又不在身边,原有的生活秩序一下子就被打乱了。孤独的老年人极易患病,寂寞沮丧,情绪低落,不愿与人交往,对周围一切都不感兴趣,神情呆痴,忧心忡忡,百无聊赖,度日如年,很多老年人会产生自杀的念头。

据国外的一项研究发现,老年人丧偶后死亡的危险会大大增加,六十六岁至七十岁的女性丧偶后的死亡率是同龄未丧偶者的2.16倍。同时,这项研究还发现:老年人丧偶后两三年内的死亡危险最大,是同龄未丧偶者的2.76倍。专家认为这是因丧偶后造成的精神上的创伤和心理上的孤独感所致。另外,专家们还发现,老年人丧偶后感到生活无味,活着没有意思,希望了此残生者达三分之一以上。丧偶是生活中最震撼心灵的事件,尤其对老年人来说是最沉重的打击。那么,怎样才能尽快摆脱和缩短丧偶后因过度悲伤而引起的心理障碍呢?一般可采取以下几种心理调适方法:正确对待丧偶的现实首先应认识到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失去了几十年朝夕相处、休戚与共的老伴确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但这又是无法避免的现实,要冷静地劝慰自己,对老伴最好的怀念就是自己保重身体,更好地生活下去。避免自责老年人丧偶后,常常会责备自己过去有很多地方对不起老伴。这种自责、内疚的心理使老年人整天唉声叹气,愁眉不展,消弱身体免疫功能,常诱发其他躯体疾病以致过早衰老。转移注意力经常看到老伴的遗物会不断强化思念之情,加重精神上的折磨。因此,不妨把有些遗物暂时收藏起来,把注意力转移到现在和未来生活中去。寻求新的生活方式老伴过世后,原有的某些生活方式被迫改变,此刻孤独与不适加重。应当重新调整生活方式,减少对旧时生活方式的眷恋。家庭中夫妻关系学是最重要的依恋关系,一旦丧偶,这种关系被无情地摧毁了,这时需要子女、亲友去建立,填补一种新的更加和谐的依恋关系,方能有效地减轻哀愿。(参考文献:艾如张《我想再找一个——老年性婚姻访谈》;曲兰《来自老父老母的生存报告》;林娟芬《妇女晚年丧偶后的适应》)

-END-

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xingyixianyan.com/nwyjb/7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