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伏洲,男,年2月出生,莘县河店镇田海村人,汉族,党员,教授,文职1级,技术2级。年毕业于重庆第三军医大学,从事肝胆胰外科40余年,国内外著名肝胆胰外科专家,医院全军普外中心主任。
年10月18日,在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主办的“中国外科周”上,76岁的田伏洲教授获得了“中国胆道外科终身成就奖”,全国仅有10位教授获此殊荣,他是西南地区唯一获得奖项的专家。
“田氏定律”与“田氏手术”。急性重症胰腺炎,是一种来势凶险、并发症多、死亡率高达25%以上的外科急重症。针对重型胰腺炎病人呕吐较多的特有现象,田伏洲设计了一个动物试验:当动物呕吐时,测量了胆管和胰管的压力,结果令人惊奇——呕吐,可以使胆管压力超过胰管,从而驱使胆汁注入胰管造成胰腺炎,他指出,这就是胆源性胰腺炎的本质。呕吐越频繁,注入次数越多,胰腺炎就越重,随后他又从生理、生化、解剖以及分子生物学的不同角度反复实验论证,创造性地提出了“急性胰腺炎重型化预防理论”。他主张由消极等待“重型”出现后再治疗,改为主动出击,用微创的内镜胆管减压技术预防重型化的发生。这在全国外科大会上,被公认属于国内首创,称为“田氏定律”。5年以后,这项技术被列为《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的重点内容。
田伏洲还曾发明利用健康胆囊与肝门部吻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皮下通道型胆囊肝胆管吻合术”,既保护了胆囊,又保留了奥迪氏括约肌功能,更方便结石复发时微创取石,被业界称为“田氏手术”。
“五步三类一指定”流程。年汶川大地震,时任普外中心主任的田伏洲负责腹部创伤及全院重症伤员抢救工作。田伏洲回忆说,地震时腹部创伤发生率虽然比例较小,却有“隐蔽性”,一旦内脏破裂伤被漏诊,死亡率极高!地震后,大型医疗设备的使用受到影响,加上余震不断,伤员多安置在室外开阔地带,没有CT、核磁共振等检查设备,怎么能做到快捷确诊的排查?
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田伏洲制定了“五步三类一指征”的简易流程,确保了在极简陋的条件下,对所有收治伤员进行排查:仅通过问诊、视诊、触诊、床旁B超及腹腔穿刺技术这五个步骤,初步从收治的多名地震伤员中,筛查出了80多位可疑有腹部伤的病员,再将他们分为三类:即有腹部伤不需要开刀者;有腹部伤需待观察者和有腹部伤需立即开腹手术者。最后,根据这“五步三类”结果确定出一个指征——紧急开腹的指征。
当时,普外医生一大半都被借调到骨科和脑外科帮忙,但留下的少量医生仍很好地完成了筛查任务,查出80多个腹部伤患者,其中31个做了开腹手术,占全部伤员的1%。按照创伤医学的标准,开腹探查手术允许有10%的“误诊率”,但通过简易流程筛查出的开腹伤者误诊率为0!也就是说,没有一例被错误开腹!术前判断符合率达到97%。而保守观察的伤员,也没有一例被延误手术治疗。
不放松对各种细微变化的分析和排查。田伏洲以有“癌中之王”的胰腺癌举例。因早期表现多不典型,就是“胃”不舒服,但胃又是一个持续工作的器官,常规的胃镜检查多会显示“慢性胃炎”的内镜表现,由此就会按照胃病来治疗。田伏洲说,正是这种“隐藏性能”,使就诊的患者多数延误了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造成一经发现就已属晚期的现状,治疗难度非常高,即使手术生存期也不会太长。田伏洲曾让一百多位胰腺癌(包括部分神经内分泌瘤)患者,回忆最早出现的自我不适症状,发现约70%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八大表现:即胃不适、腰不爽、吃不下、拉不畅、躺不平、睡不香、坐不久、喜伏案。也就是说:最早出现“胃”不舒服,食欲下降,不觉饿,有时腹泻,有时便秘;由过去的不择睡姿变成只能向一侧弯曲着腿才能睡着,最后,连侧身也难以入眠,而患者还常认为是工作紧张或过于劳累所致。田伏洲认为,作为医生,在现代化仪器检查盛行的今天,也不要忽视病人自身诉说的“不典型”症状,不放松对各种微细变化的分析和排查,这才是对患者最大的负责任。(作者:张丁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