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洪每天学一味中药,透骨草

白癜风扩散怎么办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30516/4174800.html
1药用部位

大戟科植物地构叶的干燥地上部分。

2别名

珍珠透骨草、吉盖草、枸皮草。

3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5~50厘米。根茎横走,淡黄褐色;茎直立,丛生,被灰白色卷曲柔毛。叶互生或于基部对生;无柄或具短柄;叶片厚纸质,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1.5~7厘米,宽0.5~2厘米,先端钝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上部全缘,下部具齿牙,两面被白色柔毛。总状花序顶生;花单性同序;雄花位于花序上部,具叶状苞片2枚,苞片内有花1~3朵;萼片5,花瓣5,呈鳞片状,雄蕊10~15,花盘腺体5,黄色;花序下部的花略大,中间1朵为雌花,两侧为雄花;苞片2;雌花具较长的花梗,萼片5~6,花瓣6,子房上位,花柱3枚,均2裂。蒴果三角状扁圆球形,被柔毛和疣状突起,先端开裂;每室有种子1颗,三角状倒卵形,绿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4产地分布

生于山坡及草地。分布于华北、东北及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陕西、甘肃、宁夏等地。主产于山东、河南、江苏、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5采收加工

夏、秋两季割取带花果的地上全草,晒干。

6药材性状

茎多分枝,呈圆柱形或微有棱,通常长10~30厘米,直径1~4毫米,茎基部有时连有部分根茎;茎表面浅绿色或灰绿色,近基部淡紫色,被灰白色柔毛,具互生叶或叶痕,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根茎长短不一,表面土棕色或黄棕色,略粗糙;质稍坚硬,断面黄白色。叶多卷曲而皱缩或破碎,呈灰绿色,两面均被白色细柔毛,下表面近叶脉处较显著。枝梢有时可见总状花序和果序;花型小;蒴果三角状扁圆形。气微,味淡而后微苦。

7性味归经

性温,味辛。归肾经、肝经。

8功效与作用

祛风除湿,舒筋活血,散瘀消肿,解毒止痛。属祛风湿药下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

9临床应用

内服:煎汤,9~15克。

外用:煎水熏洗;或捣敷。

主治风湿痹痛,筋骨挛缩,寒湿脚气,腰部扭伤,瘫痪,闭经,阴囊湿疹,疮疖肿毒

10药理研究

透骨草在镇痛、抗炎、抗菌、抗肿瘤方面有广泛的药理学作用。

11化学成分

地上部分含黄酮成分:香叶木素,藤黄菌素,柚皮素-7-O-β-D-(3"-对香豆酰基)吡喃葡萄糖苷,柚皮素-7-O-β-D-(4"-对香豆酰基)吡喃葡萄糖苷,3,8"-双-4,5,7-三羟基黄酮。全草含吡啶生物碱成分。

12使用禁忌

孕妇忌用。

13配伍药方

1、治闭经:透骨草根30克,茜草15克。水煎,加红糖、黄酒冲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2、治风湿性关节炎,筋骨拘挛:透骨草9克,制川乌、制草乌各3克,伸筋草6克。水煎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3、治跌打损伤,瘀血疼痛:透骨草、茜草、赤芍、当归各9克。水煎服。(《山西中草药》)

4、治疠风,遍身疮癣:透骨草、苦参、大黄、雄黄各五钱。研末,煎汤。于密室中席围,先熏至汗出如雨,淋洗之。(《纲目》引《孙氏集效方》)

附:治疗疑难杂症,老中医一直用这个方剂加减!

一、黄连温胆汤的沿革

黄连温胆汤即温胆汤加黄连而成。温胆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由半夏、枳实、陈皮、竹茹、甘草、生姜6味药组成,温养胆气为其主要功能,用于治疗胆寒所致之大病后虚烦不得眠。但后世不断扩展,及至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将原方加茯苓、大枣,指证不再说是“胆寒”,而说是“气郁生涎(痰),变生诸症”,主证也扩充为“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详……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进一步扩大了温胆汤的主治定位,拓宽了其适应范围,“痰涎”和“气郁”所变生的诸证都可应用温胆汤,可随具体病情加减变化,如偏寒者加大生姜、陈皮用量,偏热者可加黄芩、黄连。

单加黄连即是黄连温胆汤,首见于清朝陆廷珍之《六因条辨》,可治胆郁痰热、胆胃不和等多种疾患,使“温胆”之意更具“清胆”之功,所以后世临床以此为基本方衍化,应用甚广,可治疗多种杂症。

二、临证加减

常说,千方易得,但一效难求,有时根据病情更换一味药或改变某味药的剂量,所起效果就会迥然不同。特别是一些疑难杂症,多缠绵难愈。临证时要充分认识到病因病机的复杂性,抓住主要矛盾进行辨证,再结合不同的病情灵活加减变化。

如用黄连温胆汤加酸枣仁、远志、合欢皮、石斛、淮小麦、琥珀治疗心悸、不寐、脏躁等;加天麻、煨葛根、白菊、五味子、柴胡梗、赭石治疗高血压、颈椎病等引起之眩晕;加延胡索、蒲公英、郁金、丹参、檀香治疗急慢性胃炎、溃疡病等属肝胃不和、痰热内扰者;加大黄、芒硝、全瓜蒌,用治温热病、急性胰腺炎、习惯性便秘属热结肠腑、痰火内盛者;加用三子养亲合葶苈汤治疗顽固性哮喘等。

根据多年运用黄连温胆汤的经验,拟用原方加减更名为消化复宁汤:竹茹15g,苍术15g,柴胡10g,黄芩9g,枳壳12g,郁金10g,延胡索12g,白芍20g,山楂15g,蒲公英20g,车前草15g,谷芽、麦芽各25g。取温胆之意而不用温胆原方,加减治疗心悸(胆心综合征)、胁痛(胆囊炎、胆石症)、胸痹(冠心病)、嘈杂、吞酸(胆汁反流性胃炎)、泻痢(慢性结肠炎)等,每每收效,获益良多,兹不赘述。

三、典型病案

1习惯性腹泻

患者,男,73岁。初诊时间:年9月20日。

患者反复腹泻发作数十年,于中年时患“肠炎”后始出现腹泻,每由过食生冷、油腻后诱发,自服“消炎药”后即止,但稍不注意即又复发,遍寻中西医治疗无效,深受其苦,辗转千里特来求治于先生。原有肺结核、胆石症病史,腹泻时伴有腹痛,泻后痛减,大便无不消化食物,无脓血。纳食尚可,唯食多则胀,胀甚则欲泻,小溲可,眠差梦多,口干喜饮,舌暗红苔中根部厚腻,脉弦数。按其病证,乃系脾虚胃强、运化不良之象,拟予健脾益胃、调节腑气法为治,方仿黄连温胆加减为用。处方:北沙参20g,石斛15g,竹茹10g,陈皮10g,苍术15g,白芍20g,酸枣仁30g,炒黄连3g,灵芝10g,炒苡仁30g,炒诃子10g。

年10月31日二诊:自诉服原方10剂后症状有所缓解,又服原方20余剂,腹泻虽仍偶有发生,但不似以往频繁,食眠亦大为改观。原方改投丸剂,嘱其继服以资巩固。

2吞酸

患者,女,68岁。初诊时间:年8月9日。

患者嗳气吞酸已有10多年,时轻时重,曾经检查拟诊为胆汁反流性胃炎,迭用多方症情不稳,故来门诊求于中医治疗。视其形体虚满,素有冠心病和脂肪肝病史,舌暗淡苔薄,诊脉略弦而右大于左。以脉证分析,乃系木乘土位,气机横逆之象,治用降逆和胃、转顺气机为宜。处方:姜竹茹10g,陈枳壳12g,茯神20g,陈皮10g,姜半夏12g,炒黄连3g,红豆蔻10g,赭石15g,明天麻15g,炒丹参15g,白檀香6g。患者于年7月23日前来诉及2年前为其开了10剂中药,治愈吞酸病,至今未发。

3顽固性失眠

患者,女,31岁。初诊时间:年8月23日。

患者经常失眠已2~3年,职业为护士,常上夜班,平素睡眠不佳,入睡困难,夜梦纷纭,易醒,醒后难以入睡,每日只能睡2~3小时,伴有胸闷感,喜叹息,叹后稍舒,平时情绪不宁,心烦易怒,纳可,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细弦。月经周期正常,量略多。考之乃系肝失条达,气机逆乱,心神受扰之象,拟予条达木郁、安镇心神法为治。

方取黄连温胆之意加减为用,拟方:竹茹10g,枳壳12g,茯神20g,远志10g,酸枣仁30g,合欢皮30g,青龙齿40g,白芍30g,淮小麦50g,炒黄连3g,琥珀6g,药进10剂,水煎服,日1剂。于9月4日二诊:睡眠好转,每日已经能睡4~5小时,原方去青龙齿,加石斛10g,继服15剂以固疗效。

四、体会

临证用药,辨证精准,药少力专,每方不过十一二味,所用药物亦皆普通常用之品,但却能屡起沉疴。疑难杂症病情复杂,辨证时首要抓住病机,切不可操之过急,只要辨证不误,治疗方向正确,方药能切中病机与病位,就不必轻易改弦更张,而应守法守方,缓以图之。

用黄连温胆汤一方化裁而能治数十种病证,在遣用药物及其用量时斟酌细密,往往取其意而不用其药,抑或撷取其中1~2味,结合自己多年所积累之用药经验,随证加减,极少见用黄连温胆原方。他在使用此方时常常合用丹参饮以治病久入络者,取其具有活血化瘀、凉血消痈、养血安神等多种功效,谓其一味丹参而功如四物,故常喜用之。

总之,用药时每细加揣度、权衡利弊,消中有补、散中有收,补而不滞、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为其临证要旨。其辨证之准,用药之妙,以上诸案即可窥其临证特点之一斑。

如喜欢该文章,可长按下图,选择识别图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xingyixianyan.com/nwyjb/71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