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风铃丨江都区实验小学校庆专题我的实小

白癜风能够治好的办法 http://m.39.net/pf/bdfyy/bdfal/
我的实小我的家

编者按:作者杨俊,实验小学副校长。曾任校教工团支部书记、技术装备处副主任、主任、荷花池分部负责人、实小前进班负责人、新校区二至六年级综合部主任、老校区副校长。他以一个老实小人的情怀,结合自身成长点滴,深情地描述了诸多人和事,勾画了了实小30年的历史变迁。

年轮的印记

年,江都实小跨进了年的办学年轮。身处其中的我,几乎不经意之间,即将走过30年的从教生涯。每每回忆起曾经的岁月,心弦总会被温软地拨动:自己从一个毛头小子成为两鬓显白的中年人,迎来送往的孩子们一届又一届,我的前辈们逐渐退去,不断有新人加入学校大家庭,也不断有后起之秀攀上各种教学竞赛新高……

作为一毕业就分配到实小的“土著居民”,我和我的同事们亲眼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壮大,成为如今“一校辖三校区”的超大教育航母……

云烟水深,梦开始的地方

年,18岁的我追随着古运河里长长的汽笛声,走出高邮师范学校,走进了同在运河边的江都实小大门。我知道,从那刻起,我一个农村出身的苦娃成了一个吃国家饭的城里人,内心充满着好好干的冲动,青春的激情毫无掩饰地挂在脸上。那时江都实小的师资处于新老交替的断层期,每年都会接收应届师范毕业生。除了我的同学徐锡铭、施春晴和梁梅芳之外,同期进校的还有赵建昌和李文会。我们6个年轻人很快就融入了先进山门的师兄师姐堆里,每周六天的工作虽然很苦,但大家依然在一起快乐地学习和嬉戏,以至于我产生了还在师范求学的错觉。因为学校虽然条件简陋,但还是为我们这帮农村来的年轻人配备了集体宿舍,学校的小食堂专为我们这些小年轻开设,这一切和师范生活几无两样。于是夜晚的江都实小好多教室里依旧有灯光,或备课、或批改作业、或读书、或练字、或弹琴歌唱……好几个周六的晚上,陈厚林、周年文、马长芹和施春晴几个活跃分子,就怂恿着大家一起搬开普通教室的桌椅学跳交谊舞。年轻人的存在,学校上下充满了生机,我们就像那初生的新芽,校长方文连和老教师们看着我们,就像看待自家孩子一样,那种满脸欣喜和期待是装不出来的,像李霖、于锡珍、吴佩贞、陆文秀、王霁云、邱宝莲、徐萍、吴启新、万象征、焦四桐、陈广顺等等,到如今我还能回忆出他们慈祥的模样……那时的我们和学校一样贫穷,但又真真切切地快乐着。年轻男女的集体生活,自然也少不了浪漫的爱情故事:刨去周年文和徐耘的青梅竹马不说,时任大队辅导员的何正龙众里寻她千百度,终于修得朱顺萍;现任江都报社副总编的濮德才更是千磨万击还坚劲,始得孙雪青成眷属;后调进河西附小任副校长的孙曙东,当时小师妹来做客,我们起劲赞美,把个孙曙东夸得好上加好,后来他也如愿和小师妹喜结连理。当然,我和我小师妹的结合,同样要感谢我的兄弟姐妹们,濮德才和方晓平搬出了平房宿舍,挤进了北教学楼顶的小阁楼里,就为了给我腾婚房办喜事。后来学校又拆除了平房建宿舍楼,樊沁源又友情提供成套房容我栖身一年多……感念实小人,感谢实小,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曾记得那时刚退二线的老校长黄醒华,受学校委托,经常听我们年轻人的课,他严谨的话语不时敲打着稚嫩的我们,催促着我们的成长;曾记得于锡珍在我夏天发高烧时亲手为我洗凉席、端饭菜,还切好西瓜送到我的床头为我退烧;曾记得冯典瑜在冬天的早晨来到我们男生宿舍,一个一个叫起来,跟着他去操场跑步。有赖床不起的,他就直接掀被窝,率真、耿直的个性一览无余。曾记得吴佩贞尽心尽力辅导我参加扬州市小学品德学科进省选拔赛,我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她都得反复推敲。我的手写教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七易其稿,区局教研室的朱肇祺、殷传勤、韩玉文也参与其中。在我正式赛课前,后任我校副校长的韩玉文一人搬起笨重的大电视机健步如飞,安放妥当,那一幕场景好似就在昨天。曾记得高新光与我有相同的爱好:打乒乓、爱唱歌,除了娱乐之外,就是好多次的促膝长谈,传授她的带班经验和从教之道。她与现任区局教研室副主任的马琴最先担任“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班班主任,说她是当时实小的最优秀教师之一并不为过,她的“三字一话”基本功极其扎实,教学风格灵活大气,堪称灵动的课堂。她所带班级纪律严明又不失活泼大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很强。那时的学生广播操比赛,只要看到出场的学生踩准运动员进行曲的节奏,几乎一刷水的摆臂动作,那就是她带的班了。曾记得时任实小副校长的张心宏,是我很崇拜的领导,堪称我的良师益友。他博学多识、精力过人,其时身兼数职,是实小的顶级才子。他的课堂幽默风趣又独树一帜,他的会议发言简明扼要又形象生动,他的学术讲座更是思想深刻且时不时语出惊人。我在他身上学习到的东西包罗万象,几乎难以用文字准确表达。比如他为我亲笔范写学生献词稿,和何正龙一起帮我排练,以至于后来我做教工团支部书记的那些年里,自编自导区县各级表彰大会的学生献词几十场,几乎成了“献词专业户”。再如我代表实小参加区县“三字一话”基本功全能组竞赛,临上场了,他看出了我的紧张,随口就安慰我:“准备好了不用紧张,如没准备好,紧张有什么用呢!”幽默又包含智慧的话语令人如沐春风。那时的我,青春正年少,敢说也肯干,加上琴棋书画略有涉及,喜文学爱运动,稍有文艺的影子,老教师们喜欢我,领导也开始有意识压担子给我,比如学校三首校歌的后两首歌词均为我撰写。我那时带班就学习高新光,赛课就找吴佩贞,锻炼就跟冯典瑜,所有的困难都可以去寻张心宏,因为他那似乎有传说中的百宝囊,一用就灵。江都实小的大家庭就是如此温暖又幸福,梦想的种子在我心田悄悄发芽、生长着……

风起云涌,信息化浪潮春风扑面

年,我校一次性通过“省合格实验小学”验收的前后,全国各地兴起教育信息化的浪潮。彼时的我在时任校长戴邦奎等领导的举荐下,出任学校新设科室——技术装备处副主任主持工作,从此我这个对信息技术一窍不通的门外汉,背负着领导的信任和同事的期待,一脚踏进电教殿堂刻苦自学,认真研究,逐渐成长为掌握信息技术门道的行家里手。那时夜晚的综合楼里,技术装备处的灯光是常亮的。白天我忙于语文教学,晚上才有时间来钻研电脑。一开始没有网络,没有教材,没有师父,没有助手,我凭着不错的嘴上功夫和一包红塔山香烟,从河西工业学校借来一本《DOS入门》讲义,后来又从校长室刚买的电脑包装盒里翻到一本《win95操作指南》,当时真的是如获至宝,还和韩玉文校长抢着这本小册子去练习呐!从98年下半年起,我从荷花池分部被调回总部(放下的二1班被刚调进实小的黄永红接任),连续任教两届毕业班语文,因学校的电教骨干队伍还没培养建立,我就像个陀螺似的高速旋转:跟着王明亮校长到处搜集采购参数供校长室决策、搬运和调试安装设备、率先学会操作机器、编排师资自培计划带头主讲,在阶梯教室里上课的老师很容易发生电脑操作失误,包括领导讲话的话筒突然不响了,我都得从西教学楼四楼的课堂上跑步前来解决。有时候服务不及时,有老师会有抱怨和不满,我也迷茫过、痛苦过,甚至有过打退堂鼓的念头:我好好地教书,忙好自己班的孩子就行了,干嘛还得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活呢!但我不能退却,艰难的日子不仅枯燥和寂寞,还得忍受常人所不能忍,熬得住可出众,熬不住就出局!好在总务处的陶晓波心灵手巧,时不时来帮忙,极大地减轻了我的负担。时任学校大队辅导员的吴立宏,看到我为阶梯教室的鼠标被老师摔坏拉下了脸,拉着我半开玩笑地说:“你的较真,说明你就是优秀的装备主任啊!”年,上级又依托实小新办了“双语班”,也就是后来的江都国际学校前身。孙柏泉等三位骨干教师考入双语,然后时任双语负责人的吕宁校长又跟实小借用了沈如春等三位骨干老师过去。为执行上级优先配置双语班电教设备的要求,我的工作里又多出了一块,好在双语班招聘的滕羚和王斌两个小伙子头脑聪明,动手能力强,他们俩逐渐撑起了双语班的技术装备保障。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脚步加快,我受苏州电教馆馆长金陵的理论影响,在时任校长梁智方的支持下,设立了学校资源开发组,专司培养电教骨干力量,孙雪青、方晓平等老师逐渐成为资源开发组核心成员。当时的资源开发组先后有好多位老师,吴萍等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一直在其中,聪明好学的董德兵承担了学校网络管理员的任务。还记得我和方晓平受时任三中副校长王文所托,为郭霞制作初中政治课件;受时任镇中心小学校长方文连所托,为莫祥慧制作小学社会课件。在几乎没有资源素材可用的年代,每一张图片、每一段声音和视频都是原生态制作而来,所耗时间之长、所费精力之巨,非过来人不能体会。还记得时任学校教导主任的毛乐平参加扬州市阅读教学观摩课竞赛获得一等奖,我和他在一起制作了一个简易课件,印象中就是几个页面包含三段提纲和几个关键词语,但他的文本解读和课堂驾驭能力都很强,看似简单的词语出示都用在了关键处,真是简约而不简单!还记得我和资源开发组的团队应兄弟学校邀请,赴砖桥、丁沟、小纪等小学去做信息技术师资培训,每天晚上打的车去,人家学校新建的机房灯火通明,坐满了教师。我们辛苦着,但又享受着知识技能被人们认可的快乐。还记得我为了制作学校网站参赛而放弃了那年参加成人高考的机会,直接导致本科文凭推迟拿到。因为时间上的冲突,我咬牙坚持用一个多月的夜晚耗在综合楼里,和我的同伴们并肩战斗,那年我校的门户网站如愿登上“扬州市十佳教育网站”的宝座。还记得08年我个人同时参加省级信息化能手和全国NOC创新实践活动两大赛事,外加学校网站改版参赛。更不巧的是,我所任教的四年级语文要接受省厅的质量抽测,所有的好事都集中在金秋十月里。那些天,我简直像个疯子,如今已经想不起来是怎么度过的了。感谢时任装备处副主任的方晓平,他独立承担了学校网站的外网制作;感谢韩玉文校长,在我站在无锡的赛场上时,他把到武汉大学参赛的19名教师安排得井井有条,感谢吴立才校长,不仅同意我把班上参加抽测的学生分给同轨老师黄苹等辅导,还一口答应我从深夜的无锡坐飞机直飞武汉,让我如期赶上了武汉的比赛。还记得年暑期,扬州市教育局举办青年教师带课件说课竞赛,我校陆正娟、赵慧娟等六名教师每天来回学校,打磨课件,模拟练习,他们一路过关斩将,结果全部获得市级一等奖,这样的成绩高居扬州市中小学首位,当时在场的市局教研室陈萍、高静等评委纷纷点赞,时任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的辜伟节(注:是我师范时的老师)高兴地拍着我肩膀说:“全部一等奖啊?不错不错,江都实小不错!”回顾学校的信息化历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路走来,汗水和鲜花相伴,荣誉与学校并行。学校拥有“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全国信息技术与创新(NOC)实验基地”“江苏省E学习实验基地”“扬州市数字化校园示范学校”等电教荣誉,学校门户网站包揽了历届江都学校网站评比的一等奖,4次获得“扬州市十大优秀教育网站”称号,1次获得江苏省中小学网站评比一等奖。年周明亮校长随区教育考察团应邀参加海峡两岸城市教育论坛,代表小学组作了题为《从校园生态视角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的交流演讲,获得与会者热烈共鸣和高度评价。看如今,在移动大数据、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学校个教学班级和各校区专用教室全部换成了教学触控一体机,“两微一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xingyixianyan.com/nwyjb/51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