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蒲公英

蒲公英别名婆婆丁、黄花地丁,为菊科植物蒲公英(TaraxacummongoticumHand-Mazz),碱地蒲公英(TaraxacumborealisinenseKitam)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蒲公英味苦、甘,性寒,归肝、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等功效。

蒲公英最早见于唐朝《新修本草》:“主妇人乳痈肿。”《本草备要》中提到:“专治乳痈、疔毒,亦为通淋妙品。”《本草正义》记载:“蒲公英,其性清凉,治一切疔疮、痈疡、红肿热毒诸证,可服可敷,颇有应验,而治乳痈乳疖,红肿坚块,尤为捷效。鲜者捣汁温服,干者煎服,一味亦可治之,而煎药方中必不可缺也。

蒲公英临床应用广泛,其中包括可以应用于疔毒痈肿、急性乳腺炎、小便热淋、湿热黄疸、急性阑尾炎、阑尾脓肿、瘰疬痰核、咽喉肿痛、产后宫缩疼痛、流行性腮腺炎、小儿热结便秘、胃癌、急性鼻窦炎、龋齿、急性胆囊炎、胰腺炎、猩红热、剖腹产后高热、盆腔炎、盆腔包块、附件炎、宫颈糜烂等,可以广泛应用于胃肠道、五官科、妇科、泌尿科、皮肤科、肝胆科疾病的治疗,且疗效明确。王杏伯用蒲公英配伍苦参、黄连等治疗HP相关性胃溃疡。杨乃栋等用蒲公英配伍白芷、苍耳子等治疗急性上颔窦炎及颔窦炎。医院用蒲公英配伍大青叶、忍冬藤等治疗慢性盆腔炎。邓光远用蒲公英配伍白花蛇舌草等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陈寿山用蒲公英配伍虎杖、茵陈蒿等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此外,蒲公英在民间也有很长的作为野菜食用的记录,所以是一个很好的可以药食同用的中药材,有非常好的开发利用价值和前景。

现代药理学表明蒲公英主要具有抑菌、抗炎、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的作用,另外对肌肉组织收缩功能有影响,对丘脑下部,脑垂体为中心的性激素有激活作用,增加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对体外培养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毛囊蠕性螨活性,抗疲劳等药理作用。Kim等认为蒲公英叶提取物通过抑制白介素-1的产生来介导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抗炎活性。Hagymasi等蒲公英叶与根的提取物以浓度相关方式降低了酶诱导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并抑制细胞色素C,而不依赖NADPH的存在,表明药蒲公英具有抗氧化活性。宋晓勇等认为蒲公英多糖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及降血糖作用,提示其抗氧化作用可能是蒲公英多糖降血糖的机制之一。

文:孔琬琳编辑:徐东明校审:赵曦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xingyixianyan.com/nwyhl/6384.html